球王会官网网页版市工信局关于印发《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

发布日期:2024-12-05 03:44:54     来源:球王会app下载 作者:球王会网页版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的最新决策部署,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奋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现将《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高质量完成了工业和信息化各项目标。2021年,常州市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16位。

  1.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全市工业规模再跨新台阶,全部工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累计增长13.6%,增速列全省第四、苏南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水平指数全省第三、苏南第三。

  2.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1%,增速列全省第三、苏南第二;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6%,增速列全省第六、苏南第一,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9.7%。

  3.民营经济稳定增长。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市GDP增速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

  4.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快。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602.5亿元,同比增长6.3%。5G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30亿元,新开通5G基站5229个,累计11080个。

  (一)强化统筹引领,发展态势不断向好。一是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紧扣“十四五”城市发展定位,组织编制《常州市“十四五”工业智造发展规划》,从“十三五”发展回顾、“十四五”发展形势、“十四五”总体思路、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确定了未来五年工业智造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明晰了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产业中轴”的具体发展定位。二是调整优化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在“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有关政策基础上调整出台《关于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的若干政策》,重点聚焦推动工业强基提质增效、加快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升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五大支持方向,以14条具体政策全力推动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全年共下达市级资金2.32亿元,其中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83亿元;与此同时,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7亿元。三是科学指导疫情防控。履行市企业防控组牵头职责,强化疫情应急时期和常态化企业疫情防控督查,编印《当前企业防控工作重点提示单》并迅速宣传发放,指导企业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保障应急防疫物资生产,协调运输等环节难题。及时启动市级食盐储备,确保全市食盐供应。对全市608家食品工业企业开展进口冷链食品溯源管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防疫主体责任。

  (二)强化产业强链,集群特色不断彰显。一是建立市领导挂钩优势产业链机制。聚焦太阳能光伏、新型碳材料、动力电池等23条优势产业链,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围绕五项重点工作目标建立“七个一”工作机制,全力打造“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链梯队。新型碳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提速发展,全年产值超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紧抓芯片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全年产值达到168亿元。二是推动重大项目投产和企业技术改造。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全市43个省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44.5亿元;100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超亿元技改项目62个,总投资规模达403.5亿元;其中5个项目列入省高端化改造升级项目,数量列全省第一。三是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企业完成产值5025.6亿元,同比增长40.8%,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1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37.8%;新增产值1402.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新增产值的53.0%。四是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新增中国500强企业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1家,全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7家。

  (三)强化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完善运行机制,争取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备建设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天钢铁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2家工业企业和1家建筑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为历年新高;7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立足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87项,新增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个、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137个。注重质量品牌培育,3家企业入选省质量标杆;2家企业入选国家质量标杆,实现我市该项工作零的突破。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制定《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对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支持;全年55家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推动市级创新产品认定和推广,共确定创新产品补贴项目28个。三是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3家企业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个产品入围单项冠军产品,累计达24家,在全国地级市列第一;新增1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年新高;新增9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列全省第三;认定4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形成市、省、国家梯度培育体系。四是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格力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为我市首家;18家企业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星星充电智慧能源管理”等4个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省级示范企业(平台)累计达79家,新增数和累计数均列全省第二。引导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创新,开展“工业设计进千企”系列活动,1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区),该批次认定数和总数均列全省第二,40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第三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25个、第一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5家。中车戚机公司入选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总量列全省第一。

  (四)强化数字赋能,智造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筑多层次示范体系,全年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家、市级智能工厂11家;创建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4个,认定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2个,发布24个智能制造场景。促进区域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出台《常州市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11个工业园区、乡镇正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出台《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管理办法》,开展首批次20个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规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新增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4家、列全省第二;新入选市级智能制造服务商库企业36家。二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成功举办2021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围绕“低碳智造新高地工业启航新征程”主题举办了“1+1+N”系列活动,会议期间签约项目达120余个。持续做好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新增上云企业超3000家,总数突破1.2万家;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273家,总数达938家;新增五星上云企业7家,总数达38家、列全省第二。着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服务,首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升级版贯标AAA企业4家、列全省第一,省级66家。指导“中德(常州)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园区”建成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常州经开区获评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天宁区建成全省首家工业互联网领域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三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强基、善政、惠民、兴业、安全”为宗旨,围绕“1123”总体架构科学开展“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致力建设长三角智慧运行标杆城市。举办信息消费江苏行(常州站)活动,揭牌成立“常州市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常州市5G创新体验中心”,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1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名单、数量列全省第一。4个项目入选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1家企业入选2021年国家智慧养老示范企业名单;3个街道(乡镇)入选2021年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名单,数量全省并列第一。2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加大5G建设统筹推进力度,实现城区、乡镇5G网络全覆盖,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住宅区和商务楼宇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通知》,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四是抓好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共培育“5G+”融合应用项目60个,总投资6.5亿元;其中“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数占比达60%。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上线亿次。常州科教城入选首批江苏软件名园培育试点。信创产业链加快发展,国光信息成为全省首家被纳入国家整机信创目录名单企业,9家企业被纳入省信创图谱。依托省卫生健康云既有建设基础和我市卫生健康与信创产业先发优势,支持钟楼开发区筹建省信创卫生健康云生态基地。全省信创先导区卫生健康领域应用场景专题对接会在我市召开。

  (五)强化绿色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印发《常州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对安全风险高、环境管理水平差和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关闭退出,全年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46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督促辖市区加快省化工整治攻坚平台“一企一策”问题隐患整改销号进度,已申报整改率、经部门确认整改率双双达100%。加强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编制完成常州市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开展已关闭退出化工企业和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成情况“回头看”,审慎推进调整退出化工行业整治提升范围工作,完成第一批6家市化工重点监测点认定,指导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优化调整四至范围,转型提升发展。二是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严格“两高”项目管理,坚决遏制“两高”技改项目盲目发展,对相关项目开展备案核准、节能审查、产能置换等排查工作。全年对56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指导52家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对26个企业进行免费节能诊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9个,省级绿色工厂16家,市级绿色工厂28家,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累计数均列全省第二。瑞赛环保科技入围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业技术装备目录,为全省唯一;晨风(常州)服装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企业的产品或技术分别入围《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2021)》《“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2021)》《国家通信业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1)》。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全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7522辆,同比增长95.9%,其中列入工信部推广目录12537辆,同比增长174%;共建成公共充电桩689个,其中直流充电桩498个,交流充电桩191个。三是压实行业管理职责。推进民爆、船舶制造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转“三年大灶”,扎实开展三年整治行动,重点强化民爆、船舶制造业使用危险化学品、防火门安全使用等专项整治工作,指导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安全生产宣讲培训,形成任务明确、职责到人、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开展钢铁、印染、电镀行业落后产能排查,实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


球王会官网网页版


上一篇:2020年3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
下一篇:政务信息化—现代治理的必由之路